日出“江花”红胜火–记江南包装机械厂厂长杨益君

像许多厂长经理们一样,杨益君也给人一种精明、干练且又不失敦厚的感觉,几天前,趁他来北京走访客户,我采访了这位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厂长。
他极善谈,天南海北无所不及。无论从哪里谈起,无论谈起什么,他总是有意无意把我的思路凝滞在他百谈不厌的话题上——产品与市场。
在此之前,对于他和他的产品,我早有所闻。杨益君博采国内和国外药品包装机械众家之长,历时5年,含辛茹苦研制出的“江花”牌DGB-250多功能辊板式自动铝塑泡罩包装机,集辊筒、平板于一体(其同步机构获国家专利),并具有压痕切线和“封闭式”自动凹版铝箔印刷等特性,其功能超过国外进行同类产品,赢得众多制药企业的青睐和有关专家的好评,从而在药机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。
我还知道,早在几年前,杨益君就在厂里实行股份制,把企业推向商品经济市场竞争的旋流。从1990年至今,该厂产品在市场上呈供不应求之势,购货合同已订至明年1月份,并创出全厂年人均产值15万元的好成绩,其发展势头令国内同行刮目相看。然而,当我追溯他成功的轨迹,探寻他的“生意经”时,才发现他真正的秘诀却是在这表象背后那与众不同的经营竞争策略。
1985年春,杨益君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全国药机订货会。他发现,国内制药企业在选择包装机械时面临两难境地:进口机价格昂贵,产品与我国制药企业实际情况不甚符合,且操作及修理困难,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敢问津;而国产包装机生产厂家较少,市场上销售的辊筒式和半自动平板式两种机型,虽各有所长但功能不完备,产品尚未成熟。于是,他又马不停蹄,接连走访了国家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、上海医药设计院、上海中药一厂和上海信谊药厂等,了解到国家医药管理局已决定尽快普及药物铝塑泡罩包装,国内药品铝塑包装已呈萌芽状态,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。

杨益君抓住了时机。从那时起,他便蹒跚起步,向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勇敢地迈了出去。一晃5年,这期间,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,综合分析国内外多种机型,设计绘制出几百张图纸。在参考意大利进口的FA3型平板机的基础上,结合辊筒式机型及印刷机械的结构特点,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,终于在1989年10月,推出他设计的DGB-250多功能辊板式自动铝塑泡罩包装机第一代样机,并在上海全国药机秋季订货会上一炮打响。翌年,该产品被列入浙江省重点技术开发项目。
1991年,杨益君收获颇丰:新设计的压痕切线功能可将药板切成若干个小方块,为医疗单位和患者提供了方便;“封闭式”凹版印刷配套装置,不仅解决了包装过程中的污染问题,而且可与药品包装同步对版印刷。这项技术突破了俗称“满天星”的印刷模式,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,并申报了国家专利;同年7月,该机通过省给新产品技术鉴定,秋季又被选为“浙江精品”,并在由国家科委主办的“第三届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”上荣获金奖。
天有不测风云,正当杨益君准备大展宏图时,却碰到了一件棘手的难题。厂里先后有5名骨干人员提出要改弦更张去闯自己的“天下”,开办自己的药机厂。苦口婆心相劝,真情实意挽留,无济于事。杨益君突发奇想,留人留不住心,与其硬拖住不放,在厂里造成内耗,还不如为其创造条件,给自己培养几个竞争对手。
培养竞争对手?这岂不是开国际玩笑!我迷惑不解地望着他。杨益君有他的独到见解;“市场是不可能垄断的,新产品研制出来,并不意味着企业成功,只有不断完善不断发展,才是最佳的选择。”他解释道:“不管有意还是无心,竞争是必然存在的,有意识地培养竞争对手至少有两点可取之处:一是对搞活经济有利;二是逼着自己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。我给他们提供的是目前的图纸和工艺,而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更新,使产品更臻完美,让竞争者或仿制者永远跟在我们后边走。这不也是一种反作用力吗?”
奇特,大胆,冒险!这就是现代企业家的气魄和竞争观。
临分手时,杨厂长向我描绘了他们的发展蓝图:目前正在扩大生产规模,计划明年迁入新厂房。同时将在引进的基础上,开发新型的薄膜包衣机。届时,江南包装机械厂将会为制药企业提供更多、更好的服务。

(摘自1992年10月25日中国医药报,作者中国医药报记者汤军)